取經(jīng)傳奇——兩位文化學者筆下的高僧法顯
愛國高僧晉法顯
□ 郭天印 張 劍
法顯愛國,這不是一句空洞的大話,也不是一種虛假的贊美,而是實實在在的史實。
法顯65歲出國遠行,西天取經(jīng),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尋求佛學真理。那個時候的西行,自然比不得我們今天的旅行。不是乘坐波音空客或者我們正在振翅欲飛的“919”大飛機就可以在幾個小時之內(nèi)穿越千山萬水,到達求學之地。在當時,從“東土”到“西天”,正如《西游記》所展示給人們的那樣,確實是要經(jīng)歷各種各樣一般人想象不到的艱辛與苦難。橫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九死一生,法顯無疑是經(jīng)受過了;走過火焰山,也走過大雪山,法顯同樣是經(jīng)受過了;這期間經(jīng)歷了什么,有過多少磨難,法顯沒有說,只是輕輕帶過而已。當然,是否法顯也見識過與唐僧師徒作對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我們同樣無從得知。但是,我們卻在法顯自己用心血撰寫的傳記《佛國記》中可以讀到這樣細微的記載:與法顯一同西行的僧人道整法師到達中天竺之后“見沙門法則,眾僧威儀,觸事可觀,乃追嘆秦土邊地,眾僧戒律殘缺”。應該說,這是對的,因為法顯一行之所以西行,正是因為在東土數(shù)十萬僧眾竟無戒律,鬧出了許多令人不齒的壞事丑聞。道整法師見賢思齊,自是理當。然而,再接下來,道整的表現(xiàn)就讓法顯有些不贊成了。請看,道整是這樣表現(xiàn)的:他“誓言‘自今已去至得佛,愿不生邊地’,故遂停不歸”。這就是說,道整法師學習佛經(jīng),羨慕天竺,干脆就留下移民不歸了。這種情況在今天看來似乎也并無多大的稀罕吧。而法顯呢?他自己說“本心欲令戒律流通漢地,于是獨還”。什么意思?就是說法顯不忘初心,雖然去國遠行,十年有余,也曾見過高僧無數(shù),也曾登臺傳播佛法。但是,法顯的心始終是與祖國連在一起的,他牢記著自己西行的使命正在于求取真經(jīng),將佛法戒律引進東土漢地,從而整治混沌的佛教秩序,為廣大僧眾指引一條學佛求經(jīng)的康莊大道。所以,同樣是在《佛國記》中,法顯寫道:“法顯去漢地積年,所與交接悉異域人。山川草木,舉目無舊。又同行紛披,或留或亡,孤影唯己,心常懷悲?;蛴诖擞裣襁呉娚倘艘詴x地一白絹扇供養(yǎng),不覺凄然,淚下滿目。”
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畫面:在一尊玉佛旁,法顯看到了天竺商人供養(yǎng)玉佛之扇面竟然正是來自遙遠的三晉大地(那時山西的絲織和養(yǎng)蠶業(yè)都是頂呱呱的),睹物思人,懷戀故國故鄉(xiāng)故土之情躍然紙上。
這就是法顯,一個充滿了人情鄉(xiāng)情愛國之情的高僧大德。在他的身上,真正彰顯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本準則,為后生者,無論你是佛家弟子,還是蕓蕓眾生,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
法顯三歲出家,原因是他本有三個哥哥,全部夭折。法顯出生之后,父母擔心這個兒子也保不住,所以將他送到寺院去剃度為沙彌。10歲時,其父去世,叔父考慮到其母寡居孤獨,生活艱難,所以要他還俗回家。但年僅10歲的法顯卻已經(jīng)有了自己堅定的信念,一心求佛,不愿還俗。至20歲,年輕的法顯已經(jīng)成為長安一帶著名的高僧。至成年,更是享有了一般僧眾不可能享有的名氣和聲譽。法顯所到之處,僧眾無不仰望,每設(shè)壇講佛,必是信徒云集。如果不是懷有更遠大的理想、更崇高的追求,已經(jīng)年屆65歲的法顯完全用不著迎著千難萬險到西天取經(jīng)。而到了天竺以后,當初同行之14人,成就最大、名氣最大的同樣也是法顯。這種情況下,只要法顯信念稍有動搖,那便必將像同行者中的大部分那樣成為留在天竺的“華裔高僧”,享受那份億萬人夢寐以求的尊榮與威儀。如果真是那樣,也不會有什么人以什么理由去譴責法顯對于當初西行信念的缺失和對于名利的追求。
然而,在一位將畢生所有奉獻給崇高信仰的智者與圣者面前,又有什么人世繁華無限誘惑是不可以拋棄的呢?
這就是法顯,一個為了信仰而獻身的智者,一尊聳立于1600年前的不倒豐碑,一個優(yōu)秀的三晉子弟。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