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犁 擱下耙 高蹺杠子丟不下

2015-04-02 07:35:16 來源:臨汾新聞網

    今年3月3日,翼城縣南梁鎮(zhèn)西賀水村火神廟前的村委會大院里,鑼鼓喧天、人聲鼎沸、掌聲雷動。時隔9年,該村高蹺傳承人孟月潮再次帶領他的高蹺隊重新出發(fā),為鄉(xiāng)親們呈上了一道傳統(tǒng)社火表演的高蹺大餐,也再次點燃了老一輩表演人及廣大鄉(xiāng)親們的高蹺夢。

    “忘吃飯,不睡覺,人心跟著鑼鼓跳;放下犁,擱下耙,高蹺杠子丟不下。”表演間隙,當筆者與孟月潮聊起西賀水村的踩高蹺的發(fā)展歷史時,他興奮地給我們講起了村里許久以來一直盛傳著的一句順口溜。今年50歲的孟月潮,有著38年的踩高蹺歷史,也是目前為止西賀水村高蹺表演保持動作難度最大、技藝最嫻熟的人。

    孟月潮告訴我們:“戲劇是要有舞臺才能表演的,西賀水村的高蹺卻可以將任何場地作為表演的舞臺,是最好的傳統(tǒng)的流動式的社火節(jié)目。我們村老一輩高蹺藝人表演傳授的《打漁殺家》等經典高蹺表演節(jié)目,有花旦、小生、武生、老生等角色,伴有劈叉、倒立、翻跟頭、翻杠子、跳桌子等高難度動作,我在高蹺表演中扮演漁翁,屬老生一角?!?/p>

    翼城縣文廣新局副局長張娟告訴筆者,據(jù)該縣文化志記載,翼城縣表演高蹺較早的要數(shù)南唐鄉(xiāng)符冊村,但當時的蹺杠只有一尺高,表演時也只是穿著西裝跑場子。而真正將此技藝發(fā)揚光大并傳承至今的主要有西賀水村、十河村、北唐村。在西賀水村高蹺項目最盛行的時期,有以梁可明、趙燦貴、李紅貴等一批人為代表的高蹺表演隊伍,還有以孟月潮的爺爺孟廣河(翼城縣西賀水村第二代花鼓傳承人)為領頭人的花鼓表演隊伍,這兩支隊伍多年堅持在社火表演中團結協(xié)作、相輔相成,他們以“花鼓踩蹺”為表演形式,由花鼓的鼓點引領高蹺的節(jié)奏,同臺獻藝、共同表演。他們以《打漁殺家》為藍本,塑造了漁翁、梁山好漢、傻丫頭、盜馬賊等惟妙惟肖的鮮活角色。以其花樣繁多、曲調悠揚、鼓點蹺點協(xié)調、動作驚險而遠近聞名,幾乎每年都是全鄉(xiāng)鎮(zhèn)鬧元宵的壓軸大戲,也是全縣社火表演最受群眾喜愛的傳統(tǒng)節(jié)目。尤其是梁可明能夠伴隨著孟廣河的鼓點,以180度大轉身跳出5米多遠,曾吸引南唐的北唐、里砦的開化等好多個村子的社火表演者前來參觀學習,還多次被絳縣、曲沃、侯馬等縣市邀請表演或傳授技藝,可以說西賀水村的高蹺表演藝術傳承帶動了全縣乃至鄰縣好多村的高蹺表演。

    當筆者采訪表演隊伍里年齡最長者——70歲的老藝人程尚武時,他還沉浸在表演的興奮與幸福之中,滿頭大汗卻抑制不住激動,滔滔不絕地給我們講起了他的高蹺情緣。程尚武十二三歲就開始玩高蹺了,算算至今也有50多年了。他告訴我們,一看到高蹺,就像見到長時間沒見過的老朋友,感情很深哩。在他一旁的張建峰說:“今年月潮開始召集踩高蹺人手時,老程不顧年歲大和家人的反對,堅決要求參加表演,直到上場前夕,他的兒子、女兒還找月潮,怕表演時發(fā)生什么意外,不讓他上場,可誰也拗不過他?!?/p>

    68歲的村民趙登邦主動湊上來給我們介紹起自己,他說他父親趙燦貴曾經是高蹺隊中翻杠子的主演,但他自己不怎么會踩高蹺。大家現(xiàn)在踩的都是50多年前做的高蹺,其選材都是紋理較好的楸木和槐木,烘干后制成,要放在干燥處保存,才能夠長時間不易變形。原本有30多副,現(xiàn)在只剩下20多副了。

    “現(xiàn)在這樣的表演真是不多見,今天能再次看到高蹺表演,感覺就像是回到了好多年前元宵節(jié)鬧‘紅火’一樣?!眹^的村民邊鼓掌邊贊嘆。

    說起自己村里的高蹺發(fā)展史,村民們七嘴八舌,個個都顯得很激動,但隨即轉為落寞、惋惜??h城街上曾經的輝煌定格了幾十年,也曾在絳縣的大交、南凡、安峪等鄉(xiāng)鎮(zhèn)獨領風騷。那個年代,但凡會踩高蹺的人,一說要踩高蹺都熱情高漲,大年初一吃過餃子就開始排練,只要鑼鼓家伙一響,村里會踩的不會踩的,就都坐不住了,村外頭翻過土的田地,就是他們練功的最好場所,蹺杠插入土里一尺多深,拔出來還能繼續(xù)做出各種動作,那腿上的功夫,真不是一日之功。但隨著村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鄉(xiāng)進城讀書、務工,再加上現(xiàn)在硬化的水泥地根本不適合做高難度的空翻等精彩動作,想找年輕力壯的傳承人來接班,有點難度。

    帶領我們采訪的南梁鎮(zhèn)副書記周甲寅,副鎮(zhèn)長蘇永旺、朱紅娟和我們聊起西賀水村的高蹺表演項目,也是既高興又不無惋惜和擔憂。高興的是,這一傳統(tǒng)社火表演項目時隔9個年頭,再次走進了廣大老百姓的生活。惋惜的是,這樣一項既有健身功能、又具備觀賞價值的,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社火表演項目就此走向沒落,現(xiàn)在,西賀水村的高蹺到了孟月潮這一代,能夠參加表演的隊伍里,當屬月潮的技藝最好、也最全面,但他畢竟是50歲的人了,加上多年疏于練功,好多高難度的動作都不敢做了,而且現(xiàn)在的隊伍里,能夠踩上蹺杠的年齡最小的也在35歲以上。雖說逢年過節(jié)也能組織起來,可是它的傳承鏈條目前很脆弱。年輕人可選擇的娛樂、休閑項目越來越多,傳統(tǒng)民俗對他們的影響越來越小。傳統(tǒng)技藝失傳較多,難以原汁原味保存,西賀水傳承數(shù)百年的高蹺項目在新時期面臨新的考驗。因為踩高蹺也算得上一項有危險的體育活動,不論是鄉(xiāng)鎮(zhèn)還是村里的干部,都擔心表演者受傷,而廣大村民雖然都愛看高蹺表演,但誰也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去練高蹺。“蹺高1米多,這要摔一下可咋好?”一位中年婦女道出了村里所有做家長的擔心。如何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將這一廣大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社火表演項目發(fā)揚光大是我們需要研究解決的新的難題。

    眼瞅著村民們對高蹺表演的夢想與情結再次被燃起,該村黨支部書記程林山激動地說:“我曾參與組織高蹺隊,參加過前些年全縣正月十五社火集中表演,西賀水村高蹺表演的演變過程,特別是最輝煌的時代,我是有見證的,我們決不能眼睜睜看著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好玩意兒斷在咱手里,我們村“兩委"班子一班人一定會想方設法壯大我們村的高蹺隊伍、留住我們村曾經的驕傲!”

    2014年新當選的村委主任車效虎當即表態(tài):“下一步,我們將以豐富廣大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為抓手,把發(fā)展高蹺表演項目作為全村廣大村民農閑時節(jié)的一項主要的文化活動,專門調整出一塊可供訓練的場地作為我們村高蹺表演訓練基地,該增添服裝添服裝,該定制道具制道具,由高蹺傳承人孟月潮牽頭組織一支新的表演隊伍,帶出一批新的高蹺表演接班人,爭取在翼城縣文廣新局,南梁鎮(zhèn)黨委、政府的幫助支持下,將這一傳統(tǒng)項目發(fā)揚光大,利用兩到三年的時間,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通訊員 宋榜娟 李強


責任編輯:柏東麗

相關閱讀

    本文暫無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