峪里村遠景圖
鄉(xiāng)村一角別樣景致
村民在石磨坊外晾曬面粉
臨汾新聞網訊 四面青山環(huán)繞景美、村舍依山而建雅致、百姓勤勞致富人和。7月26日,記者走進隰縣寨子鄉(xiāng)峪里村,平坦的柏油路旁,挺拔蔥蘢的大樹依山而立。行走中,深深地吸上一口氣,新鮮、清爽的空氣瞬間沁人心脾。峪里村位于寨子鄉(xiāng)東北方向,距縣城大約25公里,由峪里和莊上2個自然村組成。全村只有160戶、456口人。目前耕地面積1940畝,人均土地6.7畝。
剛進村門,繞過一條狹長的柏油路,映入眼簾的則是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灰色白墻村舍。從山下仰頭望去,干凈整潔的村舍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徒步穿過悠長平坦的鄉(xiāng)間小道,每一戶村舍都給人舒適雅致的感覺。沿路鮮花競相開放,各色花朵點綴著山村。各家的庭院更是造型各異,籬笆圍墻、青瓦建筑、石頭砌墻。更讓人興奮的是,該村還修建了農耕非遺展館,展館內的所有物件都是從當地老百姓家里收集而來。同時,該村的“科技培訓室”已經建好,能同時容納160人以上參加學習,目前已成功開辦了十多次果樹培訓課,為當地百姓帶去了“科技扶智”的福音,通過產業(yè)、管理、技能多方位培訓,為全縣發(fā)展積累鄉(xiāng)土人才資源。
沿著鄉(xiāng)間小道一直往高處走,田間的村民正俯身清除地里的雜草,他們三兩結伴,身著的彩色衣衫與綠色的莊稼形成一幅樸實、和諧的畫卷。今年48歲的村民馬存廷告訴記者,這些年村里的變化特別大,曾經的峪里村交通不便,幾乎與世隔絕。通村道路一下雨,就會泥濘不堪、寸步難行,而村里人靠種植玉米為生,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錢。說起今日的峪里村,馬存廷說話的聲音更洪亮了,他說:“感謝縣委、縣政府和村兩委對老百姓真心實意的幫助和關心。以前總要外出打工、背井離鄉(xiāng),現在不出家門就能賺到錢,比在外打工收入還穩(wěn)定的多?!蹦壳埃锎逯皇?戶3人還沒有脫貧,預計今年可以實現脫貧。全村還栽植玉露香密植園450畝,稀植園230畝,人均1.45畝,總面積達680畝。不僅如此,村里還修建200噸和100噸水塔各一座,配套管網設施4900米,能覆蓋果園500畝。同時,第一批光伏發(fā)電項目也已經修建完畢,占地2畝,一年可增加集體收入13萬元,第二批光伏發(fā)電項目100KW光伏電站正在建設中。
已經脫貧的村民馬志明,今年還在家中開辦了農家樂,他認真學習縣里組織的廚師培訓,通過近兩個月的學習,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了廚師證。連日來,農家樂里還接待了不少游客。在他看來,現在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接下來,他要更加努力拼搏,跟上社會發(fā)展的節(jié)奏不掉隊。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峪里村“兩委”針對貧困戶精準制定個性化幫扶措施。之前,在幫扶貧困戶馬留祥夫妻二人時,考慮到他們生活困難,村內又沒有便民店,為此幫他們購置貨架,建起了峪里村便民店,方便在家自主經營增加收入?,F在馬留祥一家通過自身的奮斗過上幸福生活,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不僅如此,該村對所有家戶的旱廁進行了改造,并結合村子實際,建設一座化糞池,既能解決污水回收,還能實現肥料的轉化后再輸送至果園。自此,昔日的“露天坑”逐步被“水沖式”取代,該村“兩塊磚,一個坑,蛆蠅滋生臭烘烘”的旱廁逐步終結。60歲的村民曹文愛自豪地說:“家里現在用上了沖水馬桶,還修建了洗澡間。勞作了一天,沖個熱水澡真舒服。生活越來越好,努力拼搏的心勁兒也越來越足?!?/p>
現在的峪里村以梨果為主導產業(yè)、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修橋整路引客來、助推農特產品走出去,村民在家就能把錢賺,同時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淀,按照“四園一脈”的建設思路,建成玉露香梨密植園、桃園、桑葚園、葡萄園四個采摘園,并以馬家老宅、仰德知尊堂、老物件展廳、農耕文化展為脈絡,展示峪里馬氏一族血濃于水、一脈相承的傳統(tǒng)文化軌跡,致力打造鄉(xiāng)村旅游業(yè),讓每一個來峪里的人都能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記憶和情懷。
這不,今年以來,峪里村先后被確定為全市美麗宜居示范村、全市鄉(xiāng)村振興示范村、市級文明村、全縣五星黨支部、隰縣好人村。如今這里村容整潔、道路蜿蜒、小橋流水,處處是一片山好、景美、人勤奮的景色。
記者 祁欣 文/圖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