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再赴約 山村已巨變
——陸軍航空兵學院某旅傾情幫扶汾西縣僧念鎮(zhèn)仁馬莊村活動側記
物資送進村
沿山路上行
入戶嘮家常
參觀便民服務中心
給村民送藥
為村民理發(fā)
“咱剛走的這條寬敞平整的水泥路,就是用幫扶資金修整的……”
“養(yǎng)殖場的小羊羔又多了好幾只……”
“老牛家的兒子特別爭氣,在學校獲了好幾個榮譽,還給咱部隊寫了一封感謝信……”
黃建斌如數家珍地向遠道而來的“親人們”,細說著村里過去一年的變化,喜悅之情溢于言表。黃建斌是汾西縣僧念鎮(zhèn)仁馬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親人”則是和仁馬莊村有著多年幫扶情誼的陸軍航空兵學院某旅官兵。
親人再赴約 村民心歡喜
深秋的汾西,涼意漸濃。
10月21日一大早,陸軍航空兵學院某旅官兵帶著暖心大禮包再次如約而至,剎那間,仁馬莊這個山鄉(xiāng)小村沸騰了。早就盼著親人來到的村民已集結在村委會,村里的廣播也響起了歡快歌聲。
車剛停穩(wěn),官兵們立刻進入狀態(tài),有的搬運醫(yī)療物資走進捐建的“醫(yī)療驛站”,隨即為村民開啟義診模式;有的扛著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為“扶志驛站”進行物品補充;還有的官兵手持工具大秀手藝絕活,為村民們提供理發(fā)服務;同時,還有幾名官兵組成了宣講小分隊,和仁馬莊村黨支部成員共同聆聽了一節(jié)意義深遠的主題黨課。
“叔,您的血壓有一點高,但不用擔心,多休息就行?!?/p>
“阿姨,這是感冒引起的頭疼,我給您開一些藥,記得按時服用?!?/p>
在醫(yī)療驛站,衛(wèi)生隊的官兵已經被村民們團團圍住,他們耐心地為村民們開展義診,細心地叮囑注意事項。
64歲的黃玉明這幾天有些心慌,得知部隊官兵要來村里,早早便守在醫(yī)療驛站等候。在測完血壓、心率后,官兵給老人寬心,“血壓正常,心率有一些快,但沒大礙,別擔心?!钡弥先饲皫滋烨锸者B續(xù)干了多天農活后,官兵再次囑咐道,“過度勞累也會引起心慌,一定要多休息?!?/p>
原本眉頭緊鎖的黃玉明聽到官兵這么說,也放松了下來,“娃娃們本事可大哩,病也看得好,我們放心?!秉S玉明的稱贊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
71歲的黃三旦說:“我和老伴兒平時吃的藥都是部隊免費給的,上一次官兵們還去家里給老伴兒義診,這份情誼一直記在心里,官兵就是咱的親人?!?/p>
為將義診工作輻射到村里的角角落落,官兵還走進村內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中,開展送藥上門、送醫(yī)上門。73歲的黃元旦患有阿爾茨海默癥多年,記不清很多事的他,看到官兵到來,臉上立刻露出了微笑,顫顫巍巍地站起來握住官兵的手,久久不愿放開……
剛下過雨的山鄉(xiāng)小道有些濕滑,村民黃有生的家就住在半垣上。官兵們弓著身子、提著生活用品、背著醫(yī)藥箱沿山路前行。70歲黃有生依著門柱、伸長脖子看了又看,終于看到官兵一行的身影,立馬招呼老伴兒,“來啦,來啦,快給倒水!”
黃有生是村里的低保戶,但患有風濕,每年官兵來村里義診時他都按時前去,此次因山路陡滑,不能如約前往。得知這一消息后,官兵們便主動上門。
窯洞內,黃有生的老伴兒拿出一塊白得發(fā)亮的毛巾鋪在炕上,“快坐,快坐……”早已和村民成為一家人的官兵將毛巾疊整齊放在一旁,拉著老人的手一起坐下來嘮起了家常。
給老人做完常規(guī)檢查并留下藥品和生活用品后,官兵們起身離開,兩位老人依依不舍地將官兵送出門,嘴里一直重復著,“一定要再來,下次多空出些時間,我在家給你們燒飯吃?!?/p>
山鄉(xiāng)秋意濃,涼風微微起。但此刻,濃烈的情誼已經溢滿這個山鄉(xiāng)小村,歡笑聲和稱贊聲也回蕩開來。正在村委會排隊理發(fā)的村民你一言我一語地夸贊著官兵,“娃娃們手藝好,剪得可仔細了,咱們軍民一家親?!?/p>
幫扶至今,該旅先后在仁馬莊村開展義診、理發(fā)、維修家電等服務10余次,輻射村民1000余人次,切實為村民提供了暖心幫扶。
點燃新希望 項目大發(fā)展
用愛澆灌,開出希望之花。
在陸軍航空兵學院某旅對仁馬莊村的幫扶工作中,教育幫扶一直是重點之一。就讀太原某高校的牛毅杰便是幫扶對象之一。
從小品學兼優(yōu)的牛毅杰因家庭變故,現由外祖父、外祖母撫養(yǎng),但年事已高的他們也沒有穩(wěn)定收入來源,得知這一情況后,該旅果斷接力,助力牛毅杰繼續(xù)完成學業(yè)。
去年順利考上大學后,牛毅杰也第一時間給官兵們報喜。進入大學后,牛毅杰一刻也沒放松,相繼獲得多個榮譽,并堅持勤工儉學,如今已經大二的他,幾天前還給該旅寫了一封感謝信。信中說:“感謝部隊對我的幫扶,我會努力學習專業(yè)知識,直面當前困境,用盡全力提升自己,等我有了足夠能力,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報社會,竭盡所能為家鄉(xiāng)作出貢獻?!?/p>
牛毅杰是該旅教育幫扶的一個縮影。數年間,仁馬莊村先后有10余名大學生及多名小學生受到陸軍航空兵學院某旅的資助,順利圓夢,快樂成長,也托起了仁馬莊村未來的希望。
此次發(fā)放助學金工作中,龐依涵的爺爺龐三生代替孫女前來領取?!叭ツ瓴筷牴俦o送的書包和書籍,孩子可喜歡了,還驕傲地告訴同學,這是解放軍叔叔送的?!饼嬋嬖V記者,前幾年因家庭變故,孫女成了留守兒童,跟他一起生活,部隊官兵了解情況后,每年都會給孩子送學習用品、課外書籍和助學金,還給孩子寫鼓勵信?!皩O女對軍人十分崇拜,說一定會好好學習,長大后也能走進軍營,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p>
用心幫扶,全情奔赴,一朵朵“山花”正在呵護中爛漫綻放,也必將為這個小山村注入蓬勃生發(fā)的希望。
教育之花,花開正好。產業(yè)之花,百花齊放。
仁馬莊村位于汾西縣西部,是一個由6個自然村組成的行政村,400余戶村民分散居住在山麓間,大都外出打工,常住村民不足100戶,且村經濟基礎薄弱、勞動力缺乏。幫扶伊始,該旅對癥下藥、精準幫扶,在僧念鎮(zhèn)黨委、政府的緊密配合支持下,結合仁馬莊村實際,堅持改善民生和發(fā)展產業(yè)并舉,幫建了核桃園灌溉項目、養(yǎng)羊項目,同時收購農副產品,拓寬農副產品銷路,實現由“輸血”向“造血”轉變。
位于村東頭的養(yǎng)羊場,這幾天可忙壞了。官兵一行向著養(yǎng)殖場走去,通往養(yǎng)殖場的路從土路變成了水泥路,黃建斌介紹,這條路就是用幫扶資金修的,是一條便民路,更是一條致富路。“現在小羊已經從最初的100只繁育到現在的400只了,還有好幾名村民在養(yǎng)殖場務工,大家都干得很起勁兒?!?/p>
“部隊不僅給我們項目支持,還聘請專業(yè)人員教我們養(yǎng)殖技術?!?5歲的董虎明現在是羊場負責人,他高興地說:“學了養(yǎng)殖技術就是不一樣,以前養(yǎng)幾只羊都力不從心,通過部隊的幫扶,現在養(yǎng)羊數量增加幾十倍,也沒感到累!”
如今忙不過來的董虎明還雇了4名村民幫忙養(yǎng)羊,“村民一個月在我這兒既能掙到錢,也不耽誤他們自家農活兒,大家日子都有奔頭。”董虎明說起這些,嘴角不自覺地上揚,彼時的羊圈里不時傳出幾聲咩咩的叫聲,“新生了好幾只小羊崽,等到過年長大后又能賣個好價錢?!?/p>
回村路上,村民黃三旦拿著一布袋核桃追了上來。“大家嘗嘗,這是自家種的核桃,可好吃了。”黃三旦在部隊的幫扶下,家里的核桃樹種植面積日益擴大,如今已有40畝,每年產量6000公斤,“我現在種核桃,每年都有5萬元的收入,這日子好著哩!”
山鄉(xiāng)已巨變,黃三旦的幸福生活是仁馬莊村村民的真實寫照。幾年時間里,仁馬莊村通過部隊幫扶的養(yǎng)羊、規(guī)模化種植核桃經濟林等產業(yè),人均年收入由4000多元增加到13000元。同時村里還引進了光伏項目,村集體經濟也闊步增長?!班l(xiāng)村振興,產業(yè)先行。我們村現在年集體收入30多萬元,大家日子越過越好?!秉S建斌對未來充滿希望。
黨建為引領 共奔致富路
黨建引領,激起闊步前行浪花。
在仁馬莊村流傳著一句話,“群眾要致富,關鍵看支部”。為切實從思想上扭轉、從行動上督促、從認知上提升,陸軍航空兵學院某旅與仁馬莊村共建了黨支部,選派基層經驗豐富的政工干部結對幫扶,著力幫帶一批抓黨建的骨干、搞產業(yè)的能人、善致富的中堅,打造堅強戰(zhàn)斗堡壘,并堅持同上一節(jié)黨課,凝心聚力,帶領仁馬莊村闊步發(fā)展。
在村支部學習室,官兵正在給村兩委班子成員講述《半條被子》的故事,并開展了一節(jié)“軍民聯動強幫扶·精準共建‘零距離’”主題黨課,同時宣講黨的惠農政策。兩委班子成員聽得認真,紛紛表示,要真正將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深化、內化、轉化為指導工作學習、推動村里發(fā)展的思想利器,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深秋十月,漫步仁馬莊村,處處可見穰穰滿家的喜悅,一穗穗金黃玉米晾曬開來,一袋袋核桃遠銷市場,一只只小羊撒歡山麓間。在捐建的學習驛站,黨建書籍和農業(yè)書籍以及文體用品也悉數補充到位,村民們三兩結伴圍坐一起,看得認真……部隊的幫扶,為村民的幸福日子夯實了底氣,一幅景美人富的畫卷在仁馬莊村徐徐展開。
把駐地當故鄉(xiāng),將村民當親人。多年幫扶,來仁馬莊村赴約的官兵有老熟人,也有新面孔,但不變的是幫扶真心,也是攜手共赴未來的堅定。
“今年,我們繼續(xù)為仁馬莊村提供了16萬元的幫扶資金,截至目前,我旅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68萬余元。我們也欣喜地看到這里的新氣象、新變化及村民臉上的笑容,也深切感受到了軍民間的魚水深情,同時也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責任。作為人民軍隊,就是要一心為民?!标戃姾娇毡鴮W院某旅宋兵深有感觸地表示,下一步,我旅將繼續(xù)圍繞“農業(yè)高質高效,鄉(xiāng)村宜居宜業(yè),農民富裕富足”的目標,持續(xù)做好幫扶工作,幫助村里持續(xù)加強基礎建設、創(chuàng)新發(fā)展特色產業(yè)、推動鄉(xiāng)風文明轉變,幫助村民過上越來越紅火的好日子,用實際行動為駐地的鄉(xiāng)村振興工作賦能,也為臨汾加快實現“三個努力成為”貢獻部隊力量。
記者 趙俊 王凱 文/圖
師氏家族定居師家溝年代淺探(下)
張建忠
(接上期)
三、從師家溝廟碑看
師家溝村廟碑文:
自來神道設教,建立廟宇,此誠鄉(xiāng)曲之盛舉也。我村有牛龍馬王諸神行宮,并且先輩遷于中葉,迄今百有余年,山禿木壞,不堪觸目,今歲春,村人聚議整理,有曰:改作之,有曰張大之,余曰否:當此時勢艱難,閭里空虛,不如因其舊基,工
省費輕則可矣。于是,擇日鳩工,墜者起之,缺者補之。后增財神,盛王二尊,保聚完固無事壯觀。集眾腋而為裘,策群力而成功,茲將好善者之樂施,與夫首事者之辛勤,均足被金石而遠耀,流管弦而常新。
總管:要仕銘、師清仁、湘鄉(xiāng)師鳴鳳、九品師鳴盛、州同師纘成、要士得
糾首:師作揖、師作梅、師慶春、師國俊、李永盛、要廷彥、干總師克昌、監(jiān)土師鳴皋、要廷鐸、師紹湯、師維城、要士清、師具瑞
貢生:師五常撰文
童生:師恒得書丹
鄉(xiāng)首:師作霖、師升元
石匠:郝喜照鐫
光緒二年歲次丙子春三月重修廟碑序
首先從碑文得知,撰寫碑文者是師氏族譜所記第五輩的師五常,他在碑文中寫道:并且先輩遷于中葉,迄今百年有余(也許這就是說師氏家族于康熙中期定居師家溝的依據)。我們知道:中葉是指一個世紀或一個朝代的中期。碑文和立碑無疑是廟宇修繕竣工之時,也就是碑文所記光緒二年(1876年),這時已經是清朝的末年,據師氏族譜記,生于嘉慶五年十一月的師五常這時已經是七十七歲的老人,當然了師五常也不會知道廟宇修繕后的三十多年清朝就會滅亡,所以這里的中葉絕不會是指清朝的中期。如果是指一個世紀
的中期,由此上溯100余年(1776年)則應該是乾隆四十年前后,雖可謂之乾隆中葉,但師氏家族定居師家溝的年代顯然要早于此。由此上溯一百五十余年(1726年)而這時又是雍正初年,也不可稱為中葉。如果是指康熙一朝的中期,折中一下按康熙三十年計(1691年),光緒二年距康熙三十年跨度為185年近二百年的時間,用先輩遷于中葉,迄今百年有余來表述也欠準確。
其次,從碑文所記有關人員名單看,此碑共記有人名二十四人。其中師姓十七人,而這十七人中未列入師氏族譜的有十一人之多,他們分別是:師清仁、師作揖、師作梅、師慶春、師國俊、師紹湯、師維城、師具瑞、師恒德、師作霖、師升元。同時,在另一通記錄為修廟捐贈銀兩眾多的人名中也有不少族譜中所沒有的,比如:師兆魁、師兆威、師立言、師盛旺、師天禮、師立道、師福宗、師艮山、師德厚、師天眷、師天培、師紹貴、師立勤等等,因為石碑在新近的廟宇修建中施工人員的粗心,對石碑造成了磕碰損傷,致使不少人名難以辨識。
以上人名足以證明:師奮云在編注族譜時是因為師氏家族定居師家溝年代久遠,分支較多,難以厘清先輩的過往,所以僅僅從可以厘清的曾祖師文炳開始注譜記述。
四、現存的文書契約的歷史信息
截至目前,筆者能查閱到的師氏家族的文書契約除了乾隆年間的十多份契約外,其余多為嘉慶、道光以后的契約,從這些文書契約可以基本判斷師氏家族的興盛是以康熙年間為基礎,乾隆年間起步?,F存乾隆年間的契約是:乾隆十五年,師法澤購買要珍的地契;乾隆十七年,師常府購買師法元的地契;乾隆三十五年,師進山購買堂兄師全的地契;乾隆四十三年,師法澤購買李正興的地契;乾隆四十九年,師法澤購買要珺的地契;乾隆四十九年師進山購買要逢辰地契;乾隆五十三年,師登云購買要文易地契;乾隆五十三年,師兆奎購買要紹光地契;乾隆五十四年,師立通推糧師登云契約;乾隆六十年,師登云購買李正修地契。
上述契約中出現的師姓族人和同中人、寫契約人除了族譜中有名的師法澤、師登云外,其余如:師長光、師璠、 師常府、師法元、師進山、師全、師天象、師珩、師法順、師天庫、師天選、師兆奎、師立通等都在族譜之外,筆者認為這些師姓族人應該是師文炳同宗異支的族人。
2020年10月,筆者在師文炳的后人師三文家一摞文書契約中發(fā)現了一份落款為順治三年有點殘缺的地契,契約原文如下:(□為地契中無法辨認的字)
立死契束約人師國臣,因為罪銀急緊別無可得,今將自己祖業(yè)西窊堰平地七畝,捌畝條地捌畝,四至不開,土木相連,出入依舊,今立契出賣于本戶民人師九勝名下永遠承業(yè),同眾言定價錢系銀叁兩整,立契之日當日一并交足外無欠少,恐后無憑,立死契存照。
隨帶夏秋稅糧二斗二升五合
順治三年□月二十七日地回本□原價交完
中見人:師國厚、衛(wèi)光能、師尚雨
寫 人:師明得
這份契約應該是迄今發(fā)現年代最早的師家溝師氏家族的契約,契約中的師姓族人應該都年長于師氏族譜的先祖師文炳,同時,由于該契約被師文炳的后人精心保存至今,那么契約中的某位師姓人應該和師文炳是至親關系,否則這份契約不會被他的后人保存到現在。
據此,從上述契約文書我們不難獲得兩大信息:一是師氏家族定居師家溝的大致年代應該是明朝,而不是清康熙年間。二是康熙年間的師氏家族應該已經是一個比較龐大的族群。(完)
筆者后記
2020年春,初步有了探究師氏家族定居師家溝年代的想法,并于當年作了一些文書契約的查閱和收集等準備事宜。后來由于種種原因遂放棄了這一想法。直到前不久讀了臨汾市作協(xié)主席張行健的新作《尋勝師家溝》一文后才有所感觸,覺得應該把自己對師氏家族的探究發(fā)現和思考整理出來,如其不然或許再過若干年師氏家族的一些歷史過往就真的會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于是草草寫就了本文,由于水平有限,加之對師氏家族歷史文化和相關資料探究不夠,難免會有諸多不足和失誤,在此敬請諸位前輩、學者和知情人士批評指正!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