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山中之治,關鍵在黨,重點在人。堅持抓機制強隊伍,打造“三零”治理硬核心,使得基層黨組織的治理力量大增、服務能力變強。
★堅持抓發(fā)展優(yōu)環(huán)境,夯實“三零”治理厚根基,“農忙進田、農閑進廠”已成為村民生活常態(tài),2019年山中村貧困戶全部脫貧摘帽,農民人均純收入超萬元。
★堅持抓民風強精神,率先在全省建設“道德銀行”,開展“十星農戶”、道德模范、“五好”村民等評選表彰活動,將群眾的文明善舉量化成積分,培育“三零”治理軟文化。
臨汾新聞網訊 山中村位于蒲縣縣城西側20千米的垣面,屬黃土殘垣溝壑區(qū)。有8個村民小組265戶968人,耕地4000多畝。走進山中村,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村容村貌干凈整潔,黨員干部面貌煥然一新,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爆棚”。近年來,山中村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抓機制強隊伍,抓發(fā)展優(yōu)環(huán)境,抓民風強精神,統籌資源、靶向施策,實現“零上訪、零事故、零案件”,保障了脫貧退出,促進了工作落實,豐富了群眾精神家園,融洽了干群關系。
堅持抓機制強隊伍
打造“三零”治理硬核心
“村子搞規(guī)劃,花那錢干嘛”。2016年,圍繞村里建設要不要搞規(guī)劃的問題,村“兩委”班子展開了激烈地討論,最終在黨支部書記石金平的耐心勸說下,大家的思想達成了高度統一。在縣直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村里聘請專業(yè)機構,編制了山中村美麗鄉(xiāng)村建設規(guī)劃,內容涉及產業(yè)發(fā)展、管理民主、基礎建設、鄉(xiāng)風文明等,為治理工作開展提供了遵循。
山中之治,關鍵在黨,重點在人。山中村按照有利于管理教育黨員、有利于推動支部工作、有利于服務群眾的原則,把資源聚集在黨組織周圍,使基層治理看得見黨員責任、看得見部門支持、看得見群眾參與,構筑起基層治理的戰(zhàn)斗堡壘。
山中村以制度建設為切入,以精細管理為抓手,統籌激活服務要素,不斷提升“三零”治理效率。實行量化管理。針對“三會一課”不規(guī)范、學習效果不明顯等問題,村黨支部推行黨員百分制考核,將黨員日常表現細化為學習情況、履職盡責、發(fā)揮作用、民主測評四個板塊,設置基礎分100分,并根據其表現動態(tài)加分減分,70分以上為合格,60分-69分為基本合格,60分以下為不合格??己私Y果每半年公布一次,年底考核優(yōu)秀的給予獎勵。建立了結對幫扶機制。村黨支部實施“黨群連心橋”工程,聯發(fā)展、聯民生、聯穩(wěn)定、聯感情,每名黨員干部聯系10戶-15戶,每周至少到包聯戶走訪一次以上,使黨的聲音直接宣傳到每家每戶,推動黨的政策和工作一條線到底。建立限時辦結機制。對各類安全隱患,實行“兩委”網格化管理,每月進行一次排查,每半年作一次調度分析,特別是清明防火、雨季防災時期,全天在崗、全面巡查;對群眾的合理訴求,一般問題5個工作日內解決,較大問題15個工作日內解決,重大問題及時上報,避免了矛盾糾紛得不到及時調解而激化轉化。建立定點服務機制。為了提升鄉(xiāng)村法治建設水平,村黨支部牽頭建立了村人民調解委員會、法律援助中心和交通勸導站,人員培訓上崗,定點定時服務,并通過專業(yè)勸導、培訓引導,村民知法懂法守法意識明顯增強,近年來沒有發(fā)生一起群眾上訪和道路交通事故。
山中村利用部門資源下沉的契機,借勢整合了公安、園林環(huán)衛(wèi)、地震、交通運輸、林業(yè)、水利等單位資源,組建了交通勸導隊、保潔隊、護林隊、巡河隊、地震“三網一員”、核桃技術管護隊等五支隊伍。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成立綜合管理中心,負責“五大員”的日常管理工作,有效改變了過去“小馬拉大車”的現象,使得基層黨組織的治理力量大增、服務能力變強。2016年,山中村黨支部被評為“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堅持抓發(fā)展優(yōu)環(huán)境
夯實“三零”治理厚根基
核桃產業(yè)是山中村的農業(yè)主導產業(yè),經過近10年的發(fā)展,現在家家都有核桃園,種植面積發(fā)展到4000余畝,已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主渠道。山中村依托地域優(yōu)勢、堅持多元發(fā)展,用產業(yè)的興旺調動村民參與鄉(xiāng)村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村黨支部抓住光伏扶貧的政策機遇,采取“村社合一、合股聯營”發(fā)展模式,建成100千瓦光伏發(fā)電站,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13余萬收入;投入39萬元,建成集手套、木器加工于一體的綜合加工廠,每年可增收20余萬元。推行“企業(yè)+合作社+農戶”的發(fā)展模式,與潞安集團簽訂合作協議,發(fā)展油用牡丹1500畝,解決了農產品的銷路問題;吸引投資2200多萬元,建成蒲元生態(tài)園和御龍山莊,20余人就地就業(yè),“農忙進田、農閑進廠”已成為村民生活常態(tài)。為了發(fā)展壯大核桃產業(yè),在村黨支部的引導下,村里11戶種植大戶自發(fā)成立了核桃產業(yè)協會,有償為村民提供品種選購、高接換優(yōu)等生產經營服務,推動了核桃產業(yè)規(guī)?;?、集約化發(fā)展。山中村先后榮獲全省核桃產業(yè)“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國首批國家級核桃示范基地。2019年山中村貧困戶全部脫貧摘帽,農民人均純收入超萬元。
沒有好環(huán)境,“三零”也就無從談起。山中村“兩委”團結帶領全村黨員干部群眾主動發(fā)力、凝心聚力,全力打造宜居宜業(yè)的新農村。堅持造林綠化與產業(yè)發(fā)展相結合,大力發(fā)展以核桃種植為主的經濟林產業(yè),實現了造林綠化工作的快速推進,綠化覆蓋率達到73%。堅持環(huán)境整治與生態(tài)創(chuàng)建相結合,實施了生態(tài)環(huán)境連片整治工程、美麗鄉(xiāng)村建設項目,8個自然村全部通了柏油路,垃圾處理率、農戶衛(wèi)生廁所普及率、路燈安裝率、村民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滿意率均達到100%。2016年山中村被國家住建部評為“全國綠色示范村莊”,2018年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美麗宜居示范村”。堅持基礎建設與便民服務相結合,采取“財政撥、黨費補、社會籌”的辦法,籌集資金300余萬元,建成集黨員活動、群眾議事、教育培訓、便民服務、文體活動于一體的村級黨群服務中心,實現證件村里代辦、信息村里查詢、技術村里學習、矛盾村里調解,滿足了群眾的公共服務需求。
堅持抓民風強精神
培育“三零”治理軟文化
“我也想上‘電桿’!”年初,年過花甲的霍喜昌找到村黨支部提出申請?!爸灰惚憩F好,評上‘十星農戶’就能上?!笨吹剿南踩俗兓濉暗谝粫洝辈軙苑甯吲d地說。自那以后,霍喜昌不僅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條,還爭著為集體作貢獻,而在一年前,他可是不參加村里的任何活動的?;粝膊f地“電桿”就是山中村道路兩旁100盞路燈上設置的“十星農戶”光榮榜。
山中村堅持以黨風帶政風促民風思路,搭建平臺,做優(yōu)活動,提升“三零”治理內涵。針對一些群眾不孝敬父母、大操大辦等問題,村“兩委”勇于探索,率先在全省建設“道德銀行”,開展“十星農戶”評選活動,將群眾的文明善舉量化成積分,存入個人賬戶,村民憑積分可到“積分超市”換取等價物品。“道德銀行”的設立,取得文明創(chuàng)建與脫貧致富雙重效益,在全縣得以廣泛推廣應用,今年3月份“道德銀行”典型經驗在全臨汾市推廣。山中村依托“道德銀行”還組建了矛盾調解員、“十星農戶”評星員等隊伍,大大提升了村“兩委”履職責、抓落實的能力。2019年,蒲縣“道德銀行”榮獲山西省脫貧攻堅組織創(chuàng)新獎,被列入全國扶貧日扶貧論壇列入典型案例。
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修建文化廣場,設置農家書屋、文化活動室和廣播室;組建百人鑼鼓隊、20人武術隊、10人乒乓球隊、50人廣場農民健身舞隊,經常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凝聚了民心、增進了感情。
開展道德模范和好兒女、好婆媳、好夫妻、好鄰居、好少年“五好”村民評選表彰活動;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道德大講堂,以身邊的好人好事、先進模范人物作為典型開講,形象生動有效地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2015年山中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
通過抓“三零”,山中村構建了群眾穩(wěn)定脫貧、防止返貧“八有”工作格局,即增收有產業(yè)、集體有收入、看病有醫(yī)保、養(yǎng)老有保險、出門有班車、飲水有保障、活動有場所、兜底有政策。通過抓“三零”,山中村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五個一”,即一個村組一個活動廣場,一月一次“十星農戶”評選,兩月一次道德講堂,一季一次文藝展示,一年一次模范表彰。如今“五個一”已成為山中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顯著標志,融入了老百姓日常生活。通過抓“三零”,山中村“兩委”干部在政治上更純潔、工作上更積極、作風上更務實,進一步提高了“一懂兩愛”的素質和能力,一批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一批矛盾糾紛得到及時化解,干群關系更加緊密,群眾對黨員干部的信任度、滿意度不斷提升。
山中村黨支部書記石金平認為,“三零”形式上是鄉(xiāng)村治理成果的重要檢驗,其實質是推動鄉(xiāng)村治理走向鄉(xiāng)村善治的生動實踐;核心是以黨組織領導鄉(xiāng)村治理為主線,發(fā)揮黨的政治優(yōu)勢、組織優(yōu)勢,把基層黨組織打造成領導基層治理的堅強戰(zhàn)斗堡壘;優(yōu)勢是堅持黨建引領,形成為群眾解決問題的鄉(xiāng)村治理導向,讓治理成果可檢驗、可評判、可感知;目的是建立“一核多元、協同共治”的基層治理體系,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xiāng)村善治環(huán)境。(張鵬 胡水林)
“道德銀行”帶來了幸福感
于宏乾 攝
近年來,蒲縣堅持黨建引領,以“道德銀行”為載體,不斷創(chuàng)新形式、豐富內涵,結合實際開展了“道德銀行”+基層工作,探索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建立健全干部聯戶走訪、村民評議、群眾教育、文化創(chuàng)業(yè)等機制,組建了矛盾調解、交通管理、交通勸導、“十星義警”等群眾性自治隊伍,有效激發(fā)了群眾內生動力,拉近了黨群干群關系,推動了基層治理重心下移、關口前置、群防群治,鄉(xiāng)村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不斷提高。2019年,全縣解決各類矛盾糾紛1700余件,交通事故起數、死亡人數連續(xù)三年下降,“盜搶騙”等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23%,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張鵬 攝
永安鎮(zhèn)為何能變成喬家灣
據傳宋末元初時,現在的喬家灣一帶散居著好多人家,村莊一般都很小,幾戶、十幾戶就是一個小村莊。為了便于耕種山坡地及河川地,大家就近墾荒,就近耕作,就近掏土窯或搭棚蓋屋,日子過得雖然清貧,倒也能夠生活下去。村與村、戶與戶之間,相互幫襯,互通有無,總還比較安然。
后因戰(zhàn)爭頻仍,外敵不斷侵入,殺人、搶糧的事情經常發(fā)生,百姓深受其害,家破人亡的現象屢屢出現。因村小、人少、勢弱,喬家灣村根本就沒有抵御能力。面對這種情況,經過多次協商,大家都同意將周圍好幾個小村的居民聯合起來,并為一個大村。小村合并后,人多力量大,對付外敵果然奏效。其他稍遠、偏居一隅的不少人家也紛紛要求遷居于此,這樣一來,這里的人就越來越多,以致逐漸形成了一個大村落。為祈求平安,起名就叫永安村,據傳后來都發(fā)展成為永安鎮(zhèn)了。
永安鎮(zhèn)建成后,為保一鎮(zhèn)平安,在鎮(zhèn)東、鎮(zhèn)西各建起一座堡子,堡子上還駐扎著由村民組編成的保安隊。這兩個堡子就是現在人說的前堡、后堡。前堡村和后堡村是建堡多年以后才形成的村子。堡子都是夯土建成的,外有磚砌堡墻,根部有石條做基,堡上有崗樓和垛口,堡下有地下室。筆者寫后堡村志期間,曾在后堡村當年建堡的山坡上勘驗過,堡子遺跡依稀可見,那里的夯土層和殘留的石條、斷磚依然可見。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突然間發(fā)生了一次強烈的大地震,永安鎮(zhèn)百分之六七十的民房都被震毀,人員傷亡慘重。災后重建談何容易?留下來的人剛剛湊合著把房子蓋起來,五年后的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又發(fā)生了一次大地震,比上一次地震還厲害,人員傷亡更為慘重,好多家戶無人生還。加之災后瘟疫流行,變?yōu)橐黄瑥U墟的永安鎮(zhèn)真成了“煙囪里不冒煙,門里不走人”,大白天野狼肆無忌憚地在鎮(zhèn)子里找死人骨頭啃。永安鎮(zhèn)就這樣消失了。
明嘉靖年間,由陜西清澗縣瓦窯坡遷來的喬世寶、喬南園在這里安家定居下來。先后遷居這里的還有曹、辛、程、武、李、任等人家。由于喬家氏族人丁興旺,在這一帶頗有勢力,便以自家的姓氏將這里命名為“喬家灣”了。該地名從明嘉靖年間起至今,一直沿用。喬家灣鄉(xiāng)政府駐地就在這里。
蒲縣地方志研究中心供稿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