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昔日堆在王家溝農村院的一堆堆玉米稈、玉米皮,曾是莊稼漢秋收后拉回的燒火之物,記錄著那些年農人揮汗如雨的勤苦和辛勞。隨著電飯鍋、液化氣灶的推廣普及,玉米稈、玉米皮也被人們棄之田邊,漸次消失于王家溝人的視野中。但王家溝的玉米皮忽然吃香起來,因為在他們眼中,這看似無用的玉米皮卻是“寶貝”,王家溝的草編巧手將其“變廢為寶”,用自己巧手編織的工藝品,開辟了一條脫貧致富之路。
一捆捆精選的玉米皮堆放在身邊,七八個婦女忙著編織手中的工藝品,前來學手藝的婦女們幫忙捋順玉米皮。
“大家看,以前咱們常用的編織方法比較粗糙,用現在這樣的‘豎編法’,就避免了接頭處不均勻的弊端?!?1歲的王艷玲邊說邊舉起手中的一個沙發(fā)坐墊?!班?,就是,摸起來比以前的細膩些?!币晃粙D女接過話茬……
這是近日隰縣陽頭升鄉(xiāng)王家溝村的婦女們農閑之際交流草編技術的一幕。
王艷玲是陽頭升鄉(xiāng)王家溝村人,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以前在縣城住著,因為婆婆患病,有高血壓、腦梗,孝順的她,主動回村侍候老人。
她心靈手巧,愛好手工,平時不愛串門,不愛打麻將,不是在地里勞動,就是在家侍候老人。她想也沒想到,一項致富技術,讓她致了富,還成為致富帶頭人。
王家溝村地處隰縣西部,十分偏僻,交通也不方便,村民只會種地務園,再沒有其他收入。
按照市委組織部安排,市委老干部局在王家溝對口扶貧。精準扶貧,就是要立足本地、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斷增收可持續(xù)發(fā)展,讓貧困戶在較短的時間內創(chuàng)收、又有長遠發(fā)展的脫貧項目。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市委老干部局扶貧工作隊多次到對口扶貧的隰縣陽頭升鄉(xiāng)王家溝村和安澤縣馬壁鄉(xiāng)下石村走訪入戶、深入調研,與當地村干部和老百姓一道為脫貧攻堅出謀劃策。通過實地走訪、深入了解后發(fā)現,隰縣、安澤兩地的玉米種植面積廣泛且玉米穗長皮白韌性強、薄而柔軟易加工,適宜編織成各式各樣的工藝品。2017年3月,最終敲定了玉米皮草編產業(yè)扶貧項目。
2017年7月,市委老干部局在王家溝村舉辦了玉米皮編織培訓班。
當時,王艷玲頗有躊躇,人常說三十不學藝,她現在已經是四十出頭的人了,學會學不會,學下有什么用?正在躊躇中間,兒子的一句話給了她勇氣,兒子說:“媽媽,只要你喜歡,就一定能學會,就一定能成功!”
王艷玲和30余名村民及貧困戶走進了玉米皮培訓班,學習編織技術,短短的5天培訓,使她受益匪淺,基本要領學會了,剩下的就是自己回到家后苦練。
第一次接觸草編,王艷玲就愛上了草編,5天培訓結束后,她領了一部分玉米皮回到家中苦練,編壞了,拆開重來,不會的,打電話問老師,不間斷地練習,讓她的雙手腫疼,手指頭上打起了血泡,但她沒有間斷,一直堅持了一個多月,熟練掌握了基本技藝。
王艷玲說:“忙的時候可以種地、打工、照顧老人,不忙的時候做手工編織?,F在主要做玉米皮枕頭、坐墊,市老干部局全部回收?!?/p>
一花開放不是春,百花開放春滿園。由于她的刻苦練習,成為一名草編培訓師,不僅帶動了本村十多名姐妹從事草編,還為本縣龍泉鎮(zhèn)培訓草編一期,學員有四五十名,為寨子鄉(xiāng)桑峨村培訓草編一期;外出到浮山縣靈中村、襄汾縣丁村、永和縣、洪洞縣大槐樹鎮(zhèn)灣里社區(qū)、忻州市岢嵐縣陽坪村舉辦的草編培訓班當培訓師,共外出培訓8期。
為開闊眼界、尋找銷售渠道、提升草編影響力,市委老干部局組織巧手外出參觀學習,攜帶草編精品參加各類展出,2017年8月24日,山西省文博會在太原舉辦,市委老干部局扶貧工作隊組織王艷玲等6名巧手代表赴并參觀,25日又組織巧手們赴北京參觀《復興之路》、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2018年又組織王艷玲等30余名貧困村婦女和編織巧手赴西安參觀了全國第53屆工藝品交易會。讓她們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了解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見證國家的繁榮富強。增強了她們依靠雙手編織“致富夢”的信心,通過自身努力帶動更多身邊人創(chuàng)業(yè)致富。
“我多次出外培訓、參觀學習,效果還是很明顯的,通過學習交流,取人所長,做出來的手工藝品比以前更好看了?!蓖跗G玲告訴筆者,通過現場觀摩學習,學到了很多實用技術。
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長、王家溝村第一書記郭臨平說:“草編既給農村婦女開辟了一條致富的門路,不出家門就可增收,同時也改變了農村婦女閑時無事可干打麻將、說閑話的生活習慣。作為新生事物的草編文創(chuàng)產品,如何才能在更短的時間內成功叩開更大的市場?我們市委老干部局一是成立了草編學藝共享平臺,培育農村草編隊伍,滿足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增強產品的多元化需求,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貧困戶草編產品打開銷路。二是草編技術團隊攜作品多次亮相全國的大型會展,受到了歡迎,尤其是在省內刮起”草編旋風“。臨汾草編的市場影響力和口碑美譽度也一再躍升扶搖直上,并先后將第四屆”三晉巧姐“手工藝品展評展銷活動銀獎、省婦聯巧手脫貧明星產品獎等獎杯攬入懷中?,F在,我們的草編產品是供不應求,只要編下,就有人要,還出現了訂貨排隊的狀況。農村婦女草編大有可為。”
廢品變金山,思路開富路。現在市委老干部局已經投資一萬元,為王家溝村成立了玉米皮手工藝加工合作社,本村的8名婦女收入2萬余元,人均2000余元,部分村民收入達3000余元,戶戶揣起了金罐罐,玉米皮草編已經在王家溝及隰縣全縣推開。
王艷玲也有了很大的收獲,一年多來,連草編帶講課收入,共收入1萬余元。被隰縣縣委、縣政府評為2017自主脫貧標兵。
“我們村里的婦女們知識水平較低,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因此,手把手教會大家新工藝成為當務之急?!蓖跗G玲除了自己編織玉米皮手工藝品外,還積極鼓勵和組織村里部分有發(fā)展意愿的年輕婦女參加玉米皮編織。
每次培訓,王艷玲都要在講臺上充滿激情地對學員們說這句話:“我是貧困戶,我用雙手編織心中的夢想,用雙手為自己創(chuàng)造財富,我想用手工編織技術,帶領更多的農村巧手姐妹們,在脫貧致富的路上越走越好。”
王艷玲執(zhí)著地堅守,用心地創(chuàng)作,在努力豐富著草編制品的花色種類,把一抹清新可愛的“田園風”帶給都市人,為隰縣草編帶動更多人脫貧致富開拓著更廣闊天地。(張瑞強 王軍)
責任編輯:實習編輯邰屹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