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極不平凡的2020年,我們迎來了充滿希望的2021年。新的一年,新的期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新打算、新期盼、新愿景。近日,本報記者走訪了部分醫(yī)務工作者,分享他們過去一年的收獲和喜悅,傾聽他們新一年的夢想和希望。
市人民醫(yī)院腦血管病介入科主任景文記:
引進新技術 挑戰(zhàn)新高度
1月2日傍晚,到了約定采訪的時間,卻遲遲未見景文記的身影。他是市人民醫(yī)院腦血管病介入科主任,直至手術室亮起綠燈,片刻后才見到他匆匆而來,并非有意“失約”而是真的分身乏術,正如他常說的一句話,“疾病無法預知,我們得時刻待命……”
為此,景文記常常保持“臨戰(zhàn)”狀態(tài),經常在凌晨兩三點時接到急診患者,一臺手術忙到第二天,繼而開展接下來的日常工作,中間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在服務好患者的同時勇于技術創(chuàng)新,顱內立體定向術、顱內動脈瘤夾閉術、經鼻蝶垂體腺瘤切除術、三叉神經微血管減壓止痛術、動靜脈畸形切除術、翼點入路高血壓腦出血手術及動脈瘤介入栓塞術、腦血栓動脈取栓等多項技術均填補了我市醫(yī)療領域的空白,達到了省級先進水平。
矢志不渝給民眾以健康,給家庭以希望。2020年11月24日,景文記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這是他永生難忘的“高光時刻”。
提及這一幕,景文記眼含熱淚地說:“站在受表彰的隊伍中,聽到掌聲響起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知道榮譽不是屬于我一個人,屬于我們醫(yī)院,屬于我的每一位同事。有醫(yī)生這個神圣的職業(yè),我才有了這份榮譽和驕傲,激勵著我敢字為先、干字當頭、勇于擔當、善于作為?!?/p>
載譽歸來,景文記又投入到日復一日的忙碌之中,穿梭于手術室、病房與辦公室之間。新的一年,他滿懷期待地說:“引進新技術,挑戰(zhàn)新高度,在動脈瘤栓塞治療技術領域中有所突破;讓腦血管病‘綠色通道’更為暢通,為患者爭取更多搶救時間;充分發(fā)揮‘景文記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的帶頭作用,抓好‘師帶徒’、做好‘傳幫帶’,同時向縣級醫(yī)院‘傳經送寶’,為更多患者帶來福音?!?/p>
記者 李靜
市中心醫(y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劉輝:
醫(yī)術更精良 團隊更壯大
夜幕低垂,華燈初上,結束了一天的手術,放下一身疲憊,市中心醫(y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劉輝走在回家的路上,帶著期盼,帶著夢想……
仰望著頭頂那片璀璨的星空,夜幕似乎更亮了,星空也變得更炫了,整個人心情都舒暢了。
2020年已經不知不覺過去了。對于劉輝來說,注定是以特殊的方式被銘記的一年。
這一年,劉輝團隊被寫入2020年臨汾市《政府工作報告》;
這一年,省級重點建設項目、市政府重點項目市中心醫(yī)院心腦血管綜合樓開工建設;
這一年,科室成功召開了第三屆臨汾市心臟大血管疾病高峰論壇;
這一年,他的小切口心臟手術的臨床應用項目榮獲臨汾市“市長創(chuàng)新獎”;
這一年,科室年手術量近400臺,手術數量和手術質量處于全省前列,挺近全國100強,在國內同行中產生了重大影響……
雖有諸多榮譽加身,但對于奮斗在臨床一線的劉輝而言,榮譽代表著更多的責任。所以,2020年,劉輝勇擔時代使命,不懼艱難,帶領團隊,為臨汾及周邊地區(qū)心臟病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用實力闡述了一名醫(yī)者的可堪大用和能為重任。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心腦血管綜合樓將于2021年底投入使用,我市心腦血管疾病治療硬件建設水平將進一步提升,屆時,劉輝團隊的技術優(yōu)勢和學科優(yōu)勢將進一步凸顯。
“要想團隊發(fā)展好,必須一棒接著一棒跑,持續(xù)推進,久久為功,才能做到未來可期。心腦血管綜合樓即將開啟,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才,帶來更多新的技術,專業(yè)得到細化,手術技術更加精良,團隊更加壯大?!闭雇磥?,劉輝信心滿滿。
記者 閆晏宏
市疾控中心檢驗科負責人楊歡:
為流行病預防和診療貢獻力量
2020年12月28日,作為驗收專家組組長,市疾控中心檢驗科負責人楊歡帶隊在霍州市疾控中心基因擴增實驗室(PCR實驗室)進行認真細致的現場驗收,從硬件、儀器的設備設置,到質量文件審核、人員資質、檔案準備以及預實驗室,全部流程演練,都進行了詳細檢查。
對于楊歡來說,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
在抗擊疫情的嚴峻“戰(zhàn)斗”中,楊歡守初心、顯擔當,以青春逆行,沖在第一線,做核酸實驗、進行檢測人員培訓、驗收基因擴增實驗室,對市區(qū)各重點環(huán)境、重點人物、重點食品,進行多點疫情防控工作監(jiān)控……全力以赴守護著百姓健康。與疫情的較量一場接著一場,每天能否休息與節(jié)假日毫無關系,只取決于工作任務是否順利完成,但實際的情況卻是一個任務圓滿完成,下一個任務又接踵而至。
2020年,他在激情奮斗中綻放青春光芒。楊歡見證了全市17家疾控中心建起了PCR實驗室,全市核酸檢測隊伍一步步壯大。這一年,他用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把科學防控、精準施策落到實處,提升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為實現“應檢盡檢”“愿檢盡檢”的疫情防控目標提供技術支撐。我市在重點食品檢測上主動出擊、早期“排雷”;在“物傳人”環(huán)節(jié)上嚴把關;密切排查重點人員,陽性檢出率全省最低,這都得益于全市疫情防控工作細致到位。
新的一年已經策馬揚鞭而來,楊歡最大的希望便是這場疫情能早日結束,靜下心來研究各種傳染病在本地的傳播規(guī)律,做一些流行病的監(jiān)測、預警,不斷提升傳染病檢驗檢測能力和科研水平,能夠承擔一些省市課題的研究,為流行病預防和診療貢獻更大力量。
記者 閆晏宏
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派駐汾西縣永安鎮(zhèn)東原村“第一書記”張凱:
帶領鄉(xiāng)親奔向美好生活
1300畝梨樹傲然挺立、一排排光伏發(fā)電板蔚為壯觀、各類養(yǎng)殖漸入佳境……數九寒天,位于群山夾縫的汾西縣永安鎮(zhèn)東原村卻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派駐該村的“第一書記”張凱抬頭望著窗外的喜人景象,加快梳理起歷年來的脫貧攻堅檔案。
難忘的一幕幕隨之浮現在眼前,張凱的眼眶一次又一次濕潤了。該村于2019年底如期“摘帽”,貧困發(fā)生率降為0%。如今,荒山早已變良田,形成了以玉露香梨產業(yè)為主,花椒、辣椒、紅薯等作物調產的特色種植業(yè)競相發(fā)展的產業(yè)格局;兩座100KW光伏發(fā)電站實現了“陽光增收”,讓村集體有收入、貧困戶得分紅;依托“一村一品”的山水牧業(yè)肉牛養(yǎng)殖,發(fā)動村民大力發(fā)展蜜蜂、肉豬、波爾多山羊等各類養(yǎng)殖……
脫貧致富的“底氣”足足的,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又紛紛跑了回來。人氣旺了,腰包鼓了,精神生活也要跟著水漲船高。于是,張凱積極向上級文化部門申請,重建了文化戲臺,擴建了文化廣場,開設了村民活動室、圖書室,成立了東原舞蹈隊。得知村里近30年沒唱過大戲,他又一次忙活起來,經有關部門協調請來了“戲班子”,又辦了一臺“原汁原味”的“村晚”,整個村子熱鬧如過年。
俗話說,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2020年10月下旬,張凱獲得了“山西省干部駐村幫扶模范第一書記”榮譽稱號。他全心全意為東原,一心撲在扶貧事業(yè)上,一忙起來幾個月都不回家。村民們看在眼里,真正把他當成了自家人。
鄉(xiāng)親們的認可與支持,使張凱的干勁兒更足了。他擲地有聲地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從村史中了解到這里是革命老區(qū),有著獨特的紅色資源。目前,以此打造的東原村紅色文史館已開放兩個展廳,春節(jié)后加快建設第三展廳。新的一年繼續(xù)壯大產業(yè)發(fā)展,加快建設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帶領鄉(xiāng)親們致富奔小康、奔向美好新生活。”
記者 李靜
全國最美抗疫家庭高海霞、李天恩夫婦:
新年再立新功
伴隨著新年的第一縷曙光,市中心醫(yī)院腫瘤五科護士長高海霞在住院病區(qū),為住院患者進行細致的晨間護理,并為他們送來了新年祝愿,這一聲聲簡單的祝福讓“冰冷”的操作瞬間有了溫度。在這里生命之彌足珍貴更加凸顯,樂觀的心態(tài)對于病情的恢復也至關重要。在腫瘤科輸液總是能從早上輸到下午,人閑下來,想的自然就多,焦慮就跟著來了。在護士長這個崗位工作兩個多月,高海霞時常給予患者溫暖,使他們焦慮不安的心慢慢放松下來。
同一個時間,不同的崗位,有著同樣的守護。零下十幾度的寒風中,南同蒲線鐵軌旁,高海霞的愛人李天恩一會兒彎腰,一會兒跪在枕木和石子上,一雙眼睛緊緊盯著鏡子,手里的錘子反復敲擊著鐵軌焊縫接頭,在他“豎”起的雙耳里,這一聲聲敲擊就是世上最美妙的聲音。作為“鐵軌醫(yī)生”,盲區(qū)手檢是探傷工作最精密的一項,也是李天恩最費心思、最看重的一項,他決不允許因為一個小小的疏忽,給鐵路運輸帶來大隱患。每當手檢時,他總是心無旁騖,再冷的天氣仿佛都與他無關。
“逆行出征的豪邁”“患難與共的擔當”“守望相助的感動”……2020年,這個全國最美抗疫家庭有著無數的回憶熠熠閃光。
疫情突如其來,高海霞毅然“逆行”,在戰(zhàn)“疫”最前線堅守58天,夜以繼日地捍衛(wèi)著一批又一批重癥和危重癥患者的生命與健康,給他們帶來生的希望;李天恩堅守在鐵路防“疫”一線,保證著旅客的出行安全和物資的運輸通暢,此時,獻出血液更顯珍貴,123400毫升的獻血總量,記錄著他22年給無數患者帶來的生命延續(xù)。
對于新的一年,高海霞希望在新的崗位上能開啟新的征程,不負歲月饋贈,不負一身白衣,內強素質,外樹形象,迎接新挑戰(zhàn);李天恩也希望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再立新功,一如既往地堅持獻血,并利用閑暇時間參加志愿服務活動。
記者 閆晏宏
侯馬市新田鄉(xiāng)衛(wèi)生院國醫(yī)館館長褚吉亮:
服務百姓健康
元旦小長假,侯馬市新田鄉(xiāng)衛(wèi)生院國醫(yī)館一派忙碌景象,只見館長褚吉亮熟練地搭手把脈、對癥開方。前來問診、取藥的鄉(xiāng)親嘖嘖稱贊,“年紀不大,本事不小,他是我們的貼心好大夫。”
褚吉亮執(zhí)著地走上漫漫中醫(yī)路,源于家族數代人潛移默化的影響。他認為中醫(yī)藥發(fā)展無止境,還有許多神秘的面紗遠遠沒有被揭開,急需年輕一代繼往開來,不斷挖掘,不斷創(chuàng)新。
為此,褚吉亮反復研讀經典醫(yī)學,加以臨床實踐,在提高醫(yī)術的同時敢于挑戰(zhàn),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一項新的中醫(yī)藥科研項目。他欣喜地說:“過去一年,該項目已進入臨床期,經反復驗證可抑制腎病、肝病等慢性病病情發(fā)展,有助于病情恢復。待項目成熟再進一步推廣,為群眾健康作更大貢獻。”
褚吉亮如此較真,只因為患者診病、開方容不得一絲差錯,否則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正是有著科學嚴謹、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他才博得更多患者的信任。環(huán)顧診室四周,密密麻麻、層層疊疊的錦旗訴說著一段段治病救人的感人故事。
去年下半年,褚吉亮成為臨汾第六屆“十大道德楷?!焙蜻x人,有媒體聞訊前來采訪。受訪患者及衛(wèi)生院同事說:“他急患者之所急、憂患者之所憂、想患者之所想,始終堅持醫(yī)者仁心的原則,始終把患者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
“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基礎和保障。群眾對健康的向往,就是我的奮斗目標。新的一年,我將砥礪前行,再攀高峰,盡己所能挽救更多病人,讓生命擁有更多美好?!闭f到這兒,褚吉亮堅定的眼神閃爍著光芒。
記者 李靜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