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唐神鼓俗稱浮山架子鼓、浮山鑼鼓。是流傳于浮山縣部分鄉(xiāng)鎮(zhèn)的漢族傳統(tǒng)舞蹈。最早起源于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間)慶唐觀(后改為天圣宮)。唐太祖李淵在龍角山建立老子道教圣地慶唐觀時,用神鼓來祭祀。后來,結合當?shù)貪h族勞動人民上千年來的人文風情活動實踐,幾經(jīng)演變發(fā)展成為浮山一帶廣為流傳的漢族民間音樂表演藝術。
從清同治年間開始到21世紀初,慶唐神鼓的鼓錘已經(jīng)在六代人手中相繼傳遞。慶唐神鼓的鼓樂可以分為三大套曲,其中,“大鑼鼓”和“路行”是由多個曲牌根據(jù)不同風格和表演手法連綴而成的鑼鼓套曲,而“十腿子”則是同一旋律發(fā)展而來的單曲體。與全縣覆蓋面較廣的“大鑼鼓”、“路行”相比,“十腿子”在小邢村、諸葛村一帶頗為盛行。
相比一般鑼鼓表演,慶唐神鼓在使用樂器、樂樂編制、節(jié)奏、表演手法及風格等諸多方面都有著鮮明的個性。表演中,鼓、鈸、鑼“三大件”運用自如,領奏的任務一般由鈸來完成,偶爾鑼也挑個“大梁”,領奏全場,別有一番韻味。
(市非遺中心供稿)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