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隆重開幕,習近平主席在開幕式上發(fā)表了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旨演講。習主席的重要演講,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一次集中展現,為“一帶一路”建設指明了方向和路徑,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堅實支點和重要思想指引,彰顯了習主席作為世界領袖的深邃思想力和強大行動力,展示了一個發(fā)展中大國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責任與擔當。
中國的奮斗與世界的未來,正處在命運的交匯點上。中國大發(fā)展,從未像今天這樣,如此走進世界舞臺中央;世界大變化,從未像今天這樣,如此渴望傾聽中國聲音。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世界那么大,問題那么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薄耙粠б宦贰北闶侵袊鵀槭澜缣峁┑闹匾桨钢?,是習近平主席洞察國際風云變幻,以大國領袖的博大胸襟提出的重大倡議。在習近平外交思想體系中,類似的關于中國外交和全球治理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案還有許多,比如踐行正確義利觀,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xù)的安全觀,等等,無不引起國際社會熱烈共鳴。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fā)展安全兩件大事,大力推進外交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書寫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嶄新篇章,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了重要戰(zhàn)略指引。
“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高舉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旗幟”“牢牢把握堅持和平發(fā)展、促進民族復興這條主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為和平發(fā)展營造更加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維護和延長我國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中國走和平發(fā)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是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習近平主席站在時代潮頭,把握歷史方向,指明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努力目標和戰(zhàn)略選擇。中國外交的目標于國內,就是服務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我國發(fā)展和世界和平創(chuàng)造更加有利的條件;于世界,就是推動建立一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更加合理的國際秩序,使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意愿和利益。堅定不移走和平發(fā)展道路,同時推動世界各國共同走和平發(fā)展道路,這是中國根據時代發(fā)展潮流和國家根本利益作出的戰(zhàn)略選擇。
“世界各國的利益和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把合作共贏理念體現到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等對外合作的方方面面”“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零和,樹立建設伙伴關系新思路”“世界上的事情越來越需要各國共同商量著辦”“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一國的事情由本國人民做主,國際上的事情由各國商量著辦”……習近平主席高瞻遠矚,從全球和戰(zhàn)略高度明確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基本原則和實踐路徑。合作共贏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基本原則,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合作共贏作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核心理念。打造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伙伴關系,進而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在此基礎上各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實現路徑摒棄了結盟對抗的舊思維,超越了零和博弈的老套路,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對促進世界和平穩(wěn)定和人類繁榮進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大國之間相處,要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大國與小國相處,要平等相待,踐行正確義利觀,義利相兼,義重于利”“我們要摒棄一切形式的冷戰(zhàn)思維,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xù)安全的新觀念”“中國將始終做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堅持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zhàn)略,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fā)展的‘順風車’”“要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fā)展模式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fā)展”……習主席運籌經緯,以其天下胸懷和卓越智慧提出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價值取向。正確義利觀、亞洲新安全觀、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真實親誠的對非工作方針、文明包容互鑒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生動闡釋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價值取向。這些理念和思想既帶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烙印,也體現出“天下大同”的世界情懷,已經成為新時期中國外交高高飄揚的國際旗幟。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視野更高遠、心態(tài)更開闊、布局更宏大、姿態(tài)更積極、策略更靈活、措施更有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的外交思想為指導,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未來奮勇前進,為全球治理體制變革注入中國正能量,為促進人類和平與發(fā)展作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