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拱陽,自號松風道人,生于明朝萬歷年間,七歲時在私塾就讀,14歲跟從其父閱讀《資治通鑒》,19歲入邑庠補為博士弟子員,28歲曾被邀請前赴蘇州研討學問,37歲赴晉陽講學,后來在晉陽結識大學問家傅山,甚得其賞識。桑拱陽學識過人,但是47歲時卻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他一生致力于求學講學,雖然屢有入仕機會,不知緣何均未進入。
桑拱陽筆耕不輟,著作等身,其著作分為三大部分:其一,以《四書則》為代表,包括《勸學篇》《問心篇》《時習篇》《賢孝篇》等,是注釋、解讀、講授《論語》《中庸》《大學》《孟子》的著作;其二,以《家禮維風》為代表作,是關于教子、德化、尚禮的著作;最為精彩、最具個性的是第三部分,也就是文學作品。其代表作為《松風草》,包括《進道圖》《清心歌》《朝天賦》《種石說》《說詩錄》《勸俗歌》等等,“風來而松動之聲”皆納于其中。許是桑拱陽特別鐘愛這些著作的原故,他自號松風道人。
崇禎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過黃河,進入臨汾,聞知桑拱陽學識淵博,便派人相請,要拜軍師。桑拱陽稱病不出,斷然拒絕。然而,李自成卻求賢若渴,再三去請。無奈,桑拱陽以槐米熬汁,涂滿全身,謊稱患了黃疸病,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肝炎。李自成以為他真的病了,方打消此念。大概是涂槐米中毒的緣故,也可能是憂國憂民的緣故,桑拱陽真的臥床不起,不久辭別了人世。
桑拱陽的大義被后人備為推崇,可他不一定知道,李自成起事是因為陜北連年旱災,民不聊生。知府向崇禎皇帝要十萬銀兩安民,崇禎卻說國庫空虛拿不出來。饑民跟著闖王李自成一直打到北京,打進龍廷,打開國庫,藏有十三窖黃金不說,僅白銀就有幾千萬兩。如果崇禎甘愿拿出一點白銀安民,民眾何止于造反?好在一心忠君的桑拱陽不知曉崇禎皇帝的齷齪事件便安然瞑目。倘若他預先知道了此事,還會視闖王為賊“潔身”而終嗎?
這正是:平陽自古多賢士,松風道骨精學識;身雖大隱世人問,徑至桑灣探鶴蹤。 (錫剛)
責任編輯:柏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