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wǎng)訊 “對服裝的記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感受。要我說,服裝就是一幅穿在身上的歷史畫卷?!鼻皫滋?,記者邂逅了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省作協(xié)會員、市作協(xié)名譽副主席、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原黨委書記、副局長王友明。在他看來,新中國滄桑巨變70年,服裝的變化如實記錄了一個時代的變遷、一個社會的發(fā)展、一個文明國度的進步。
王友明出生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里,他身上的衣服都是母親將自己織成的白色粗布染黑或染藍后做成的,且一身衣服要一年四季改頭換面地穿:冬天,母親用粗布做里子,裝上棉絮做成又肥又大的棉襖、棉褲;春秋兩季,又把棉襖、棉褲里的棉絮取出來,做成夾襖;夏天到了,再把夾襖的里子拆下來,做成單衣。一身衣服,縫縫補補,不知要穿多少年。只有過年時,才能偶爾買身新衣服。
相親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自然馬虎不得。16歲那年相親時,王友明依然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母親從堂姐那里借來一件大棉襖和一條羊毛圍巾讓他應(yīng)景。照著鏡子,看到自己不倫不類的樣子,他覺得尷尬又無奈,盡管如此,女方最終還是同他訂了婚。
18歲那年,王友明報名參了軍,如愿擁有了一身嶄新的軍裝和一件棉大衣。可換裝時,望著一大堆衣服,他和戰(zhàn)友們都傻了眼,你看看我,我瞧瞧你,不知道怎么穿。最終,還是排長親自教他們,先穿內(nèi)衣褲,再穿絨衣褲、棉衣褲,最后穿上棉大衣。穿好衣服后,大家走出室外,排列整齊,個個容光煥發(fā)。
到了軍營,便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新兵訓(xùn)練;分配到基層連隊后,依然是艱苦的軍訓(xùn)。冰天雪地里、烈日炎炎下,練摸爬滾打、投彈刺殺、長途越野、夜間搜索……不到半年,兩身棉布軍裝便磨爛了,只好自己縫補。
1976年至1979年,結(jié)實耐用、滑爽鮮亮的“的確良”,成了那個年代的“新寵”。脫下棉布軍服,改發(fā)滌綸軍裝的時候,王友明感覺到生活真的變好了。
到了80年代初期,伴隨著新中國改革開放的腳步,“的確良”軍裝又變成了“咔嘰”軍裝。從此,告別“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補丁”時代,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計劃經(jīng)濟被市場經(jīng)濟取而代之,市場商品極大地豐富起來,各類款式新穎的服裝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
那時,按照部隊規(guī)定,干部節(jié)假日上街、外出和探家,可以著便裝。妻子便給已經(jīng)成為營級軍官的王友明做了幾套像樣的“中山裝”,還為他織了七八件不同款式、顏色各樣的毛衣、毛褲和毛背心。天冷了,他就把毛衣穿在里面,外面套上毛背心,再穿上“中山裝”,既保暖又時尚。
1988年9月,王友明被授予少校軍銜。當(dāng)他穿上樣式新穎、柔軟合體、挺括平整的毛料校官服時,心里真是樂開了花。2000年,王友明脫掉穿了30年的軍裝,轉(zhuǎn)業(yè)到地方工作,真正換成了便服。
然而,雖然衣柜里的衣服越來越趨向于時尚多元,但隨著時間推移,他再度恢復(fù)了對純棉、環(huán)保、天然面料的熱愛……
回憶起自己的衣著變化,王友明真真切切感受到新中國發(fā)生的巨大變遷,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老百姓享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發(fā)展紅利。他不禁感慨:“這真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值得每個中國老百姓自豪和珍惜。”
記者 郭璞
責(zé)任編輯: 吉政